/>
  集装箱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集装箱发展


万字解码广州港——广州港成立二十年
发布时间:2024-03-05 15:58

        珠江入海,风云际会。

        千百年来,有水的地方,总令人无限遐想。南海滨、珠江口,与水结缘,通江达海,一座城的气质由此开阔。

        大港兴大城、大城荣大港。千年商都,有着世界上唯一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港口。帆起帆落,都被这座城市注视。

        两千年风起云涌,二十载追云赶月。20年前的2月26日,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经广州市政府批准成立,自此踏上了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新历程。

        一个港口,代表一座城市的荣耀: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十大港口之列,已成为中国能源、原材料物资运输和南北商品流通的交通枢纽,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

        广州港的荣耀,不只属于广州城:国际班轮航线总数达162条,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方向航线达137条,建立55个全球友好港。

        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的明确要求。在《纲要》印发5周年之际,再度回望这座港,其对周边港口的辐射竞合力度增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世界级港口群正加速形成,成为做好大湾区“一点两地”大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港兴城,大港兴国。

        站立在2024年的门槛上,回头望是20年的风雨兼程,向前看是新一轮建设广州国际航运枢纽三年行动计划的起步之年,在向海图强已成全球共识的当下,深处大湾区、携手粤港澳,广州港正赓续二十年的辉煌篇章,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勇毅前行,勇挑大梁。

        一座城,一片海 无尽珠江,汇入南海。

        往事越千年。古越人在岭南大地临海而居,早在那时就已掌握了一些造船技术和航海技能。

        秦扫六合,拉开岭南开发与广州城建的帷幕。风云变幻,秦汉更易。汉时建立南越国,城市扩建,港口相继发展,古代广州港市自此形成。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广州港与广州城相辅相成。

        历史为何选择了广州港?天时地利给出了解答。

        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在入海时冲积沉淀,滋养了一方岭南土地,形成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肥沃的土地让这里逐渐演变成了全球著名的经济发达区域和人口聚集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先行区之一。

        通江达海的广州,是珠江三角洲水系的中心。

        广州人对于海的认知,最早就起源于水流汤汤的珠江,彼时横渡珠江就叫“过海”。随着城市的发展、船舶技术的进步,广州由江入海,港口顺着珠江来到狮子洋,来到伶仃洋,撰写了一路向海图强的历史。

        港口见证着千年商都的高光时刻。

        秦汉时,就有满载丝织品和岭南特产的货船由广州港扬帆起锚,通过印度南海航线远航世界,“海上丝绸之路”自此开启。

        唐时,广州通海夷道开辟,远洋航线在中西交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代的海外交通和贸易获得了大繁荣,广州稳居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商贸中心。而明清两代两次撤销其他通商口岸而独留广州“一口通商”,广州海外贸易持续繁盛。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港迅速崛起,整合内港区杂乱无章的老旧码头,在黄埔老港建设了一批万吨级泊位,确立了华南地区主枢纽港的地位。

        1973年后,广州港在黄埔新港、东莞麻涌等地先后建设当时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码头和集装箱码头,石化、钢铁、电力、造船等产业依港而兴,为广州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兴起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蓬勃于当代,广州港延续了2000多年的繁盛。

        大港兴城,港城融合。如今,经济繁盛与开放气质已成为广州的代名词。

        时间来到21世纪初,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决策便落子南沙,作为广州市“南拓”战略的龙头项目——南沙港区建设的战鼓随之擂响。

        2001年12月25日,广州港的拓荒者打破了南沙

        龙穴岛的宁静,建港历程拉开序幕。

        当年的南沙龙穴岛,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上岛的交通工具只能靠快艇,建设者每天都要在风浪里颠簸。“就算脱几层皮,掉几斤肉,也要抢时间建成南沙港区”,励志的口号见证了建设者的决心与雄心。

        有志者,事竟成。2004年9月28日,南沙港区一期4个深水泊位建成投产,“南沙建港速度”享誉世界,广州港由河口港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海港。

        萦绕的海港梦在南拓的热土上实现,南沙港区为广州港未来的发展打开一片崭新的天地。

        在南沙港区一期建成后的二十年间,广州港集团步履不停——

        200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专业石化码头广州小虎石化码头建成投产,同日,广州南沙汽车码头试投产,是当时全国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汽车滚装专业码头;

        2010年,广州港集团南沙粮食通用码头2、3号泊位建成试投产;

        2022年,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调试运行,成为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

        二十年的硕果不胜枚举。南沙二期、南沙汽车码头、南沙三期、海嘉码头、近洋码头、新沙二期等一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带着这座城市的梦想,广州港一路沿着珠江口延续拓展,奔腾向海。沿珠江口以南,依次分布内港港区、黄埔港区、新沙港区、南沙港区,四大港区东西两岸交相呼应,从河港,到河口港,再到海港,广州港在形态上实现了大跨越,构建起立足湾区、辐射华南、面向世界的综合物流网络,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南大门”。

        世易时移。广州港集团二十年的开疆拓土,广州港得到大建设,“海港梦”已通达远洋,伴随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走向世界。

        南沙汽车物流岛。

        大港,挑大梁

        关于港口对经济的贡献,有研究机构和学者进行过测算,中国沿海港口经济规模约达5.4万亿元,占到沿海地区GDP的13%。欧盟国家有2.14亿人居住在沿海地区,占总人口的45%,海洋经济每年创造的总增加值高达1800亿欧元。

        港口经济发展不仅会带动关联行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更能带动城市的发展。

        大港自有大担当。

        去年3月,首批3600辆哪吒汽车在南沙汽车口岸驶上“卡里领袖”轮滚装船,标志着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哪吒汽车“南沙—东南亚”航线成功首航,助力该品牌的“出海”版图遍及东盟、南亚、中东市场。

        广州“登船”,汽车出海。对于不少车企来说,这已不是新鲜事。

        2006年以来,随着南沙汽车码头、海嘉码头、近洋码头相继建成投产,沙仔岛形成7个万吨级滚装汽车专用泊位,成为全国最大汽车物流枢纽岛。

        如今,南沙汽车口岸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滚装汽车口岸,在满足广汽、广丰、小鹏等本地汽车制造企业集疏运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崛起。

        从“穗车”到“粤车”,再到湖南、广西、重庆等外省市汽车企业,即便生产地远在千里之外,中国汽车也会来到广州港,从这里驶向“深蓝”,走向世界。而南沙汽车口岸的汽车装卸也从2004年的1.5万辆,增长到2023年的近150万辆。

        二十年,一百倍。广州港的大跨越带动的是区域产业的大繁荣。

        2022年7月28日,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正式运行。

        广州港同样在加快粮食码头和配套仓储能力的建设,保证来自国内外粮食的快速周转。

        粮通码头在珠江西岸打造最大粮食集散分拨中心,过去20年新增粮食仓储能力超150万吨,近3年年粮食接卸量超1000万吨,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储备安全。

        “民以食为天。”横跨珠江两岸,广州港已形成珠江东岸有新沙、新港2个粮食接卸基地,西岸有南沙粮食码头,粤西地区有茂名广港,东西呼应,粮食发展布局辐射整个华南地区,固定仓容约180万吨。

        就在去年2月,广州港再掷2亿元修建运粮系统,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港外粮食输送系统工程开工,吸引了世界五百强路易达孚投资,在码头后方打造富凌产业园——一条“天衣无缝”的运粮线被打通,形成“前港后厂”“港口枢纽+一体化产业园”无缝衔接的粮食储备转运体系。事关国运民生,枢纽在此,结合南沙冷链工程的打造,保障了区域民众的“菜篮子”和“肉盘子”。

        支撑大港,必有良仓。港口与仓库唇齿相依,相生相长。

        在龙穴岛的尾部、南沙三期码头旁边,矗立着全国最大的临港仓库群——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

        “南区是冷链仓库,总库容46万吨。目前已建成一期工程有3座冷库和1个冷藏箱堆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单体冷库。”广州港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颂华说。

        在南沙集装箱码头后方,23万吨冷链分拨中心、32万平方米集拼中心发展也初见雏形,跨境电商、中转集拼、保税仓储、进口水果业务形态充满活力。

        二十年间,南沙以一港发展之力使广州港满盘皆活,东西两岸联动效应凸显,推动广州港发展成为华南地区超6000万吨最大能源接卸港、超2500万吨最大粮食接卸港、150万辆全国第二大汽车滚装口岸、超1300万标箱全国最大内贸集装箱干线港、非洲航线最密集枢纽港,广州港稳坐华南地区最大综合性主枢纽港宝座。

        因城而兴,依城而盛。与城市发展共同“起家”的广州港,立足省会城市与“湾区之心”,还不忘自己的另一重责任——辐射带动,加快布局“省域大开发”。

        二十年来,广州港集团从珠三角起步,在广州、东莞、潮州等9市港口投资布局,广州市外项目新增货物通过能力近300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超过60万标箱。

        放眼广州,依靠广州港的核心带动,形成了以粤西、粤东沿海经济带港口为两翼,以中山港、佛山港、云浮港、韶关港等珠江—西江内河港口为支撑的“一核两翼多支撑”港口群联动协同发展格局。

        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正是广州港二十年打造的瞩目成果——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在广袤的珠江三角洲徐徐展开。

        如今,广州港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物流大枢纽、能源大动脉、粮食大通道”。自广州眺南海,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自深蓝而来,向深蓝而去,货如轮转的广州港,已挑起大梁。

        大通道串联双循环

        当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距长安千里之外的南海畔,一条以广东为起点向广袤大海延伸的远洋航线也渐渐形成。

        全长一万多公里的“广州通海夷道”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清至民国时期广州港海上航线远达东南亚、南亚、东非乃至欧美,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由纽约出发,最终抵达黄埔港,开启中美贸易新元年。

        长达万里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遥相呼应,成为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转而至今,广州港集团成为建设广州港的主力军,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助力广州港完成新时代的“华丽转身”。

        如今,外贸集装箱航线已增加至162条,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线达130余条,海运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400多个。

        航线畅通南北、通达全球。2023年南沙港区发展成为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外贸集装箱干线港,超1000万标箱内贸、近900万标箱外贸体量,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有南沙港区的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内外贸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有了更强力的支撑。

        联通内外、衔接水陆便可为港,而资源汇聚、高效流转方为枢纽。

        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广州港已经突破单一“港口”的概念,以大港口为门户,构建起了由区域联通世界的大通道。

        然而,论起外贸,广州港一度并不是“耀眼”的存在。

        目光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接收香港的产业转移,外贸出口蓬勃发展,华南货物大都通过广州港和香港港走向世界。

        本是外贸发展的好时机,但彼时的广州港却感到“吃力”。

        当时广州黄埔港的航道水深只有9米,但集装箱船已发展成5000箱位船以上,大船进不去,导致广州港从80年代开始远离主航道,没落成为香港的喂给港,错过了黄金发展的20年。

        海岸线更长的深圳也掌握着先天条件更优的自然资源,在黄金20年里,盐田港乘势崛起。

        如何突围?南沙港区提供了出路。

        珠三角港口星罗棋布,彼时经过了“黄金发展”的香港港、深圳盐田港等近邻港口早已位居国际前列。

        反超绝非易事,建成十二年后,南沙港才迎来逆袭——2016年,广州南沙港的吞吐量以1262.2万个标准集装箱超过了盐田港区的1170万个标准集装箱,首次超越后,便一直领先。

        突围不易。错过风口期,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耐力与努力——

        用大投入、大建设,实现大提升、大跨越。

        二十年来,广州港集团累计投入超过450亿元,一批大型化专业化深水化码头集群崛起,一系列港口技术跨越式进步……在令人瞩目的南沙港区,已建成集装箱深水泊位20个,年集装箱通过能力超2400万标准箱,成为华南地区综合体量最大、服务功能最全、集疏运条件最好的现代化港区。

        广州港深谙“软硬兼修”的道理。与中远海运、马士基等世界十大船公司合作,全年船舶平均在泊时间仅为0.66天,全球领先;在内陆布局建设内陆港和办事处,拓展多式联运,把广州港“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家门口”。

        目前海铁联运业务范围辐射全国10个省市、42个地级市,海铁联运完成量较2013年增长近16倍,越来越多的货物通过南沙港登上大船,前往广阔的国际市场。

        除了努力与耐力,“弯道超车”同样需要巧妙布局——

        广州港没有走香港港的老路,而是用二十年重新进行自我定位。

        当下,香港港在国际中转上发力,深圳港在欧美外贸中崛起,广州港则在东南亚、非洲航运中异军突起,实现领先。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利用枢纽港的优势,广州港实现的不仅是自身大发展,更是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内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整合,提升了大湾区港口群总体服务能级。

        广州港的外贸逆袭之路可圈可点,在畅联国内通道方面,优势则是得天独厚。

        依托珠三角的水系资源,南沙港区以最快速度形成了干支衔接、江海联运的水水中转绿色发展之路。

        2006年,广州港“穿梭巴士”公共驳运平台应运而生,运输从小到大,2014年突破100万标箱,2023年达182万标箱,73条驳船支线覆盖黄埔、东莞、中山、珠海等地,并延伸至海南、北部湾等沿海地区。“穿梭巴士”的广泛覆盖,既连接地域、畅通货流,也实现了内河港与枢纽港的高效衔接,货物往来更加畅通。

        在大湾区,港口的关系颇为“微妙”。若说在外贸的竞争上,看到的是强港间的比拼,那在“港口群”的形成上,则看到的是港口间合作共识的达成。

        《广东省港口布局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广州港和深圳港携手港澳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站在2024目标攻坚决胜之年的关口,广州港深知,自己服务的不仅是广州这座超大城市,更是身处的粤港澳大湾区。

        之所以能称为“港口群”,便是因为“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一港带动,多港受益,最终形成“1+1>2”的效应。

        2022年7月22日对中山港而言是个“大日子”。当天下午,在中山港国际货柜码头,装载着TCL电器的40尺重柜经南沙港“湾区一港通”模式快速高效放行后,装上驳船“悦江88”运送至南沙港区出口非洲,“湾区一港通”模式在中山港批量运作正式启动。

        在这一模式中受益的,还有更多珠江内河港口——以广州港南沙港区为枢纽港,珠江内河港口作为支线港,通过关区货物数据共享,形成“两港如一港”的作业模式,实现货物通关本地化,进出口货物全程“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经南沙港区转运“7×24”小时流转不停歇,实现快速通关。

        2021年12月,随着南沙港铁路全面建成通车,一条通往内陆的产业通道就此打通。

        至此,广州港集疏港铁路纵贯联通黄埔港区、新沙港区、南沙港区,经京广、京九、广深等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集港口、铁路、公路于一体的绿色高效多式联运网络发展成型。广州港运营铁路近40年,铁路连接了港口,扩展至物流园区,更是连接了绿色与高效。

        串联湾区,又不止于湾区。

        2008年以来,32个内陆港及办事处在江西、湖南、贵川渝相继涌现,“湘粤非”“渝穗”“黔粤”等一条条海铁联运通道奔赴内陆,向内陆输送煤炭、矿石、粮食经济能源物资,为内陆汽配件、钢铁、化工品产业提供最近出海口。

        二十年来,跨省联运展开的合作也不胜枚举。

        2021年9月15日,一批援非物资在湖南株洲北站出发,在中车物流专线铁路装箱启运,发往广州港装船出海,这标志着首趟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株洲—南沙港”的正式开通。

        这一路线的开通,为湖南及周边省份内陆地区通往非洲搭建了一条便捷、经济、高效的国际物流新通道,中非深度合作驶入快车道。

        大通道的大畅联、合作的广泛开展,最直观地体现在数据上:广州港铁路集疏从2004年的423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1400万吨,海铁联运跨越达到43.6万标箱,较2013年增长近16倍,粤港澳大湾区与西南、中部省份实现了相互赋能,双向发展。

        二十年过去,放眼国内,依托港口中转枢纽功能,广州港集团畅通水路航道,构建多方式、低成本、高效率的集疏运体系,以点带面铺设水铁网络,以面结网,连接成片,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联接中部、西南经济带,实现港航货互促发展、物畅其流。

        远眺国际,自2004年广州港实现了从河口港向海港的历史性跨越,二十年间,龙穴岛集装箱连片发展,奔腾向海,外贸航线、集装箱吞吐量不断刷新,航线遍布亚洲,直通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强力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内外贸双循环发展格局。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流动的经济”在广州港流转,得以迸发活力,生生不息。

        广州港南沙粮食通用码头。

        数字起“强港” 港口开放,既有形、也无形。

        “智慧港口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是必然要求,这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教授真虹看来,数字已成现代枢纽的重要资产,数据的互联互通互认则是盘活这一资产的关键之举。

        对港口而言,智慧、创新成为从“大港”迈向“强港”的关键之举。

        古港千年不衰,如今的广州港更需把握时代脉搏。

        纵览全国的各大港口,广州港在数字化上的起步并非绝对优越,甚至是面对潮流、大势所趋的结果。

        近年来,上海、深圳、天津、青岛、大连等国内多个滨海城市均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州同样在《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广州港更是锚定了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港口的总目标。

        然而放眼国内大港,广州港的数字化转型,其实起得并不早,好在赶上了集。

        当各界仍在为南沙港四期是否要采用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运转模式而争执不休时,两千多公里外的青岛港,正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运行。

        当然,自动化码头的发展有多种模式。不仅是对比上的差距,“内患”的日渐凸显也促使广州港朝数字化转变。

        二十年间,随着一座座新建码头项目在小虎岛、沙仔岛、龙穴岛等地相继落成,部分老码头遭遇粗放型生产发展瓶颈。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最明智的办法是将老港口的现有能力和服务有效串联、深度耦合,朝向集约发展。

        怎么做?

        广州港集团随即成立了集团信息中心,与华为合作开展信息化顶层设计,搭建“一个中心,六大平台”整体框架,设计规划了广州港信息化发展的实施路径,一幅智慧港口建设的“施工图”跃然眼前。

        2016年6月,集团又在港口行业率先成立了港口科技创新转化孵化器——广州港研究院有限公司,就此打造了一个港口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工作站。

        同年,广州港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全面承接信息化类型的重点项目,从历史走向未来的通道进一步打通,港口数字化转型驶入快车道。

        一子落,满盘活。千年港口在迎来自身数字升级的同时,也推动大湾区港航产业实现了新跨越。

        2020年11月,广州港自主研发的GZTOS“湾区芯”操作系统在茂名广港码头实现应用,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港口上下游物流链、信息链与价值链的整合协同,高效链接南沙港区与珠江沿线驳点码头,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智慧协同的港口作业生态圈就此形成。

        2022年7月,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投入运营,成为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全球最大的水平布局全自动化码头,标志着广州港数字化转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湾区一港通”的通关模式,高效畅通着进出口国际供应链物流通道,更是成为推动实现《纲要》中提到的“增强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一系列数字技术在广州港得到应用,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枢纽港,正阔步向贸易港、数字港、智慧港蝶变。

        “从大港向强港,重要标准之一是服务效率,具体体现在船舶在港的停泊时间。”真虹说。

        着眼广州港,在全球主要港口中,其远洋国际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港和在泊时间多次成为最短,港口综合效率在世界主要港口中屡次排名第一。数字化推动港口上下游物流链、信息链与价值链的整合协同,服务效率的作用可见一斑。

        从内部管理、顶层设计,到码头设备、基础设施,再到港口业务、产业协同,广州港完成了一次次的创新跨越。

        在信息化时代的港口枢纽,肉眼可见的是货如轮转,背后支撑的则是数据的高效流通。从港口出发,物集于此,水通八方,而数字的叠加则为枢纽的高效汇聚与分发能力赋予了新的动能。

        一批批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研发项目开花结果的背后,是二十年来广州港集团对科技创新的坚持,是无数科创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更诠释了大港向强港进阶的攀登之路。

        港,不只是港口

        “我经常与小伙伴们在那几座英式码头附近玩耍。每天看珠江潮起潮落、轮船到港装卸。”梁雅丽的童年便与广州港结缘,珠江边、太古仓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

        改革开放后,梁雅丽成为首批到广州港工作的大学生,用自己的青春见证了生养地的成长。

        千年广州港,百年太古仓。太古仓码头始建至今见证了广州城120年的发展历程。时光荏苒,而今的太古仓,已不见梁雅丽儿时所见的模样。

        总投资约20亿元,太古仓复建区项目是广州市2022年“攻城拔寨”项目计划及市区重点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2.3万平方米。

        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活化历史文化元素和工业遗迹,广州港在保留原有码头区完整性、真实性、历史内涵的基础上,引进了新业态。

        一个月前,太古仓壹号项目迎来正式封顶,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广州首个港口文化主题艺术休闲商业地标,为珠江两岸城市景观增添一抹靓丽新姿,广州将又迎来一处“城市客厅”,让“老码头”继续激发“老城市新活力”。

        这一项目正是广州港集团“一核多元”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来,广州港集团形成了“多点开花”般丰富的港口产业体系——聚焦港口物流主业,发展地产、水产、商旅、金融等多元业务。

        在广州全市上下喜迎春节之际,广州港集团为市民献上了精彩服务,从中便可窥见广州港集团发展的盛景与二十载港城互济的深厚感情。

        在大沙头游船码头,亲友相聚,游客如织,码头精心策划的“元宵灯谜会”等系列活动,引人入胜,活跃着现场的气氛。

        为配合久别12年的白鹅潭烟花盛景回归,金航游轮还特别筹备了“烟花航班”“新春游船自助餐”,为游客提供更多一览盛景的选择。

        仅仅是除夕至年初三期间,大沙头码头共开出航班89个,接待游客3.15万人次。

        “食在广州”,滨海的城市,水产更是特色。

        春节前夕是市民水产品消费的旺季,龙虾、龙利鱼、龙趸石斑等各类与“龙”相关的水产产品备受青睐,成为龙年春节餐桌上的“明星产品”。

        广州港黄沙水产提供着稳定可靠的保障,春节高峰期水产品交易量超过600吨,丰富着广州市民的春节“菜篮子”。

        水产交易的繁荣和顺畅背后,是广州港融资担保公司围绕水产业务打造的灵活、高效、数字化的业务场景。近日,公司成功开出首笔电子多用途海关税款保函,即开即用,减少了客户单位供应链资金占用压力,让进口鲜活水产快速通关,更快加入市民的餐桌盛宴。

        港城深度融合,既体现在以港兴产、以产促城——

        广州港集团打造的“前港后厂”“前港后仓”模式,带动了临港粮食、石化、高新制造业等产业,保障民生物资和经济原材料供应;稳定恒运电厂、珠江啤酒等企业生产,助力华为、金发科技、黄埔LG、美的等制造业当家,吸引了中远海运、马士基等多家大型航运企业区域总部和专业化船队落户广州。

        港城的交融,又体现在港口为城市带来的活力与温度——

        二十年风雨兼程、美美与共,在广州港集团的多栖发展推动下,广州港与广州城已水乳交融。从港口物流,到地产、水产、商旅、金融,港口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中。

        远看,全球大通道畅联,广州港已成为世界的广州港;回望,港城已深度交融,用二十年续写两千年的繁盛,将广州推向更耀眼与中心的世界舞台。

        扬帆港口,势若流星天作岸。唐宋的风跨越两千年,仍涤荡着今天的珠江口。广州港接过了历史递来的“接力棒”。用二十年,延续两千年的辉煌。二十年间,从河港变海港,从枢纽港变贸易港、智慧港,从广州到湾区,由湾区向世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今天的广州港,货如轮转、客似云来,“南方大港梦”正蓬勃远航。

        帆劲千年,春潮再起;龙腾万里,港自风流。

  

 

来源:南方日报

 
山东港口集装箱一体化运营春风正劲
人民日报 在宁波舟山港感受经济脉动
新闻联播 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23年集装箱航运市场分析及24年展望
连云港港新质生产力赋能港口高质发展
广州港集团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天津港倾力打造京津冀“海上门户”
宁波舟山一体化首个示范工程发展见闻
盐田港股份公司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
辽宁港口集团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版权所有©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 沪ICP备10215705号

运营 烟台华东数据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