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装箱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集装箱发展


打造优质港口营商环境任重道远
发布时间:2023-02-06 16:55

 

“智慧+ 服务+ 创新” 打造优质港口营商环境任重道远

撰文|赖文光

中国港口协会

        港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优化港口营商环境对支持、促进外贸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港口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在创新监管方式、优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降低口岸成本、提升港口服务水平等方面多举措推进优化港口营商环境,加快提升港口服务水平。

一、优化港口营商环境的主要举措

1. 深化通关改革和查验监管服务

(1)持续简化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

        近年来,我国口岸管理部门大力推动精简进出口环节的监管证件。自2021 年1 月1 日起,我国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生态环境部也将不再审批、发放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海关验核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已彻底成为历史。自2021 年1 月1 日起,海关总署在进出口环节原有的86 种监管证件精简到44 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进出口环节现行监管证件,合并2 种、取消1 种进出口监管证件。至此,我国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精简至41 种。

(2)深入推进通关业务改革,提升口岸通关效率

        2021 年,各地口岸全面推进“两步申报”“两段准入”“先放行后改单”“先放后检”“先声明后验证”等业务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巩固压缩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日照港推进运抵“整船+ 自动+ 人工”多式化申报模式,为客户提供机动灵活的申报模式。连云港港的港内海关监管仓库采用“先报后装”创新模式开展国际集拼业务,避免了货物的拆箱和换货。宁波舟山港与杭甬两地海关共同探索将义乌港打造成为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2021 年,共计30 万TEU 出口货物由“第六港区”联网平台验放。广州港配合海关实施“提前申报,船边分流”措施,将进口车厘子2 h 完成卸船并放行至市场,同时,广州港还联合广州海关推动“湾区一港通”通关新模式。厦门港对进境粮食全部实施“两段准入”,通关时间大幅压缩90%。深圳海关完善“大湾区组合港”模式, 将通关、查验的监管环节延伸到沿江港口。上海海关与南京海关等长三角直属海关拓展“联动接卸”监管模式。见表1。

 

表1 2021 年沿海各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 h

(3)创新口岸查验新模式,提升口岸查验服务水平

        2021 年,各地口岸全面推进“绿色通道”“免到场查验”“预约查验、优先查验”等便利化措施,发挥“先期机检+ 智能审图”作用,扩大先期机检覆盖范围,提升口岸查验服务水平。营口港实现外贸进口冷柜查验分拨流程线上电子化审批。青岛港实施“云港通·口岸智慧查验新模式”“先期机检+船边直提”模式、查验预约及非接触查验模式,开展前湾港南北港区查验区实现共享,实现海关查验全程的线上化、无纸化,7×12 h 跨区全时查验。烟台港建设口岸智慧查验平台,实现客户查验预约、掌握查验动态及查询相关费用等服务。北部湾港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版“智慧湾”系统建设,实现了海关与口岸办、码头、代理企业的系统联动,减少企业之间的人工环节和纸质流转。南京龙潭集装箱码头完成了对港区海关查验场地升级改造,查验能力大幅度提升。

(4)提升出口退税便利度,助企纾困稳外贸

        2021 年,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海运费用暴涨等多重不利因素,我国不断提高出口退税速度和便利度,进一步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范围,认真落实跨境电商“无票免税”、出口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代办退税等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政策措施为外贸企业畅通资金链、强化产业链、提升服务链。2021 年6 月底,金税三期出口退税新系统在全国统一上线,将出口退税申报、出口退税审批、出口退税函调等功能统一归并至金税三期信息系统,纳税人“免填单”比例提高至70%,申报表减少约30%,填报数据项减少约20%,实实在在简化了退税流程,让纳税人申报更简单、更轻松。截至2021 年年底, 全国正常出口退税的平均办理时间已从2018 年的13 个工作日压缩至6 个工作日内。

(5)探索创新“外贸+ 金融”服务模式, 提高国际贸易金融服务效率

        自2019 年以来,海关总署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银行保险行业合作,探索创新“外贸+ 金融”服务模式,共同开发应用了“单一窗口”金融服务系统,先后12 家金融机构参与试点,企业缴税流程从需要到海关领税单改为“足不出户、全程线上办理”,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升跨境便利化水平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21 年4 月30 日,企业通过“单一窗口” 共办理国际结算229.5 亿美元,国际融资299.6 亿元,保险金额95.8 亿元,出口信用保单12.4 万份,惠及企业20.8 万家,巩固压缩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2021 年,扩大“单一窗口” 金融服务试点,惠及外贸企业23 万余家。

(6)不断优化港口审批服务,推动港口营商环境再提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减轻港口相关审批申请人负担,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修订了《港口经营管理规定》《港口岸线使用审批管理办法》。修订的《港口经营管理规定》于2021 年2 月1 日起正式实施,主要修改了优化审批服务、拖轮经营者注册条件限制、港口经营许可时限、港口经营延续申请材料等几个方面。此外,还修订了《港口岸线使用审批管理办法》于2021 年12 月23 日起施行。

2. 持续降低进出口环节费用

(1)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

        一是切实落实港口建设费免征政策。财政部发布公告自2021 年1 月1 日起取消港口建设费,部分港口企业作为代收单位严格落实该项政策,足额征收及时清算,并将国家降费减负的精神宣传到位。二是减并港口收费。2021 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门发布《清理规范海运口岸收费行动方案》,要求将港口设施保安费并入港口作业包干费,定向降低沿海港口引航费标准,研究推进货物港务费改革。以上措施于2022 年2 月印发的《关于减并港口收费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交水发〔2022〕26 号) 明确了相关规定措施,并进一步规范港口收费行为。三是阶段性降低货物港务费。疫情发生以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两次印发通知阶段性降低政府定价的港口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降低货主企业和船公司物流成本,推动物流业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此外,部分地方港口甚至给予更多降费措施,例如,2021 年厦门港对集装箱货物和外贸散杂货物按《港口收费计费办法》规定标准的50% 计收货物港务费, 对内贸散杂货物免收货物港务费。广州港实行免除广州港货物港务费地方政府留存部分。

(2)落实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公示制度

        各港口严格落实港口收费目录清单和公示制度,主动在港口受理大厅、经营场所和“单一窗口”公示港口收费标准、服务项目等内容, 增强港口收费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港口码头收费严格按照《港口收费计费办法》执行, 实现了“收费公示清单之外一律不准收费”的有关要求。代收代付项按照委托代收单位标准对外公示,不另外加收费用。

(3)港口企业降费减费助企纾困解难

        疫情发生以来,部分港口企业发布各种降费措施,延长货物免费堆存期、减免堆存费、库场使用费等各类优惠措施,主动减费为进出口企业纾困减负。例如2021 年,宁波舟山港在运输结构调整、促进复工复产、缓解空箱紧缺、增加舱位供给等方面主动出台一系列针对进出口外贸企业和航运企业的优惠减免措施,全年合计优惠金额3.5 亿元。青岛港针对客户因疫情等因素导致进出口集装箱超期堆存情况,共帮助客户减负总额337万元。北部湾港全年免收汽车在港口提卸集装箱的吊箱费共计2 789 万元、延长免费堆存期至15 天以及超过90% 新通道中转集装箱免库场使用费等。重庆港外贸重箱装卸作业包干费降费30%、延长免堆期, 降低铁路专用线的外贸重箱装卸车费、内转费等。秦皇岛港、青岛港、上海港、厦门港、南京港等港口为鼓励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实行减免收电费及供电服务费等优惠。此外,国有港口企业积极落实房租租金减免政策要求,帮助服务业领域困难企业渡过难关。部分港口数据显示,2021 年,秦皇岛港、日照港、厦门港、武汉港等企业分别为租户减免房租金额达480 万元、5 000 万元、172 万元、230 万元。

(4)持续执行较低的港口作业包干费

        2017 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系列关于港口收费改革的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港口收费, 降低政府定价收费标准,引导督促企业降低自主定价收费标准,经过几轮的港口大幅主动降费后,我国沿海主要港口20ft 外贸重箱港口作业包干费在500 元左右。2022 年,部分港口企业因受疫情的影响成本上升,加上燃油、电力、人工、原材料等价格大幅上升,港口作业包干费略有上浮,但仍维持在500~600 元区间。

3. 不断提升港口作业效率和服务能级

(1)履行服务承诺,公开港口作业时限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工作要求,各港口对各项作业时限标准进一步细化,严格控制船期、装卸、提箱、查验等集装箱进出口核心环节作业时间,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目前主要港口均在靠离泊服务、装卸作业效率、进箱提箱拆箱作业时间、拖轮、引航登轮准点率等方面发布了服务承诺,大连、营口、宁波、福建各口岸等甚至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公布了作业时限。例如:查验方面,大连港查验装箱或掏箱20ft 箱60 min 内完成,厦门港70 min 内完成,宁波舟山港掏箱和装箱普通货物两项作业完成时限合计不超过2.5 h / TEU ;提箱方面,厦门港、福州港平均提卸箱完成时间不超30 min,宁波舟山港集卡进箱作业或提箱作业60 min 内完成率不低于90%、卡口等待时间不超过5 min,重庆港集卡在港提卸箱时间不超过45 min ;船舶效率方面,青岛港8 000 TEU 以上船舶效率达到140 自然箱/ h,宁波舟山港班轮装卸箱量1 500~2 500 自然箱、船时效率不低于130 move / h,班轮装卸量2 500 自然箱以上,船时效率不低于145 move / h。此外,多数港口拖轮准点率、引航登轮准点率、理货产品信息发送及时率均在100% 或99% 以上。

(2)推动集卡预约进港,提高集疏港效率

        近年来,各港口企业全面推行集卡预约进港,以缓解外集卡集中到港和收发箱与装卸船作业的冲突,提升港口作业效率。例如,大连港所有进口外提集装箱均需要100% 进行网上预约后方可进港提箱,日照港推行外集卡进港口App 预约模式。目前,秦皇岛港、天津港、青岛港、日照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北部湾港、江苏省港口、武汉港等主要港口均实现集卡100% 预约进港,大大提高了集卡司机进提箱效率,有效缓解了码头交通拥堵现象。

        优化集疏港。大连港先行开展夜间空箱预约疏港机制,建设集疏港平台。青岛港在港区内建立空箱调拨分拣和出口直入作业的物流作业区,加快集装箱周转和运输畅通,提升整体集疏运效率。日照港开展散货集疏运系统智能化建设,包括散改集一体化管控平台、智能化无人磅房系统。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港口通过防疫信息的整合和线上处理,为符合防疫条件的集卡车司机快速准确发放“防疫通行证”, 促进符合港区防疫条件的集卡车司机有序高效开展集装箱业务。广州港推进江海联运发展, 构建内河航运集疏运体系。积极推进海铁联运铁路专用线建设及业务开发,南京港龙潭港区铁路专用线、太仓港铁路专用线分别投入运营, 打通了南京、太仓铁水联运通道,厦门远海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推进。

(3)推行“直卸直装”业务模式,压缩进出口通关时间

        2021 年,根据客户的需求,各地港口和海关共同推出“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改革举措, 压缩了进口提箱时效,减少了出口通关环节, 并进一步降低了外贸企业的物流成本。2021 年, 我国主要港口累计完成“船边直提”“抵港直装” 业务超50 万TEU,其中:天津港累计完成业务量超30 万TEU,“船边直提”业务占比达到20.55%,“抵港直装”业务占比为14.68% ;大连港、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宁波舟山港等港口累计完成“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业务量均超万标箱。

(4)压缩非生产性停时,减少船舶在港时间

        2021 年,受疫情影响,船舶在港时间较疫情前有较大时间延长,港口企业多措并举,通过科学规划泊位、船舶靠泊区域优化、压缩非作业时间、作业资源保障等方面不断提升港口作业效率,减少船舶在港时间。大连港结合入境船舶检疫政策,打破固有指泊安排,平衡检疫船舶及非检疫船舶的靠泊顺序,降低船舶等泊时间。青岛港开展船舶“套泊热接”业务, 在港池内两艘大型集装箱船舶实现同时靠、离泊,为船舶进出港节约时间超500 h 以上;开展泊位窗口前置策划,提供“72 h 预报、24 h 确报”的泊位精准安排,解决船舶抵港待泊难题。连云港新东方国际货柜码头积极抓好安全管理和生产组织,中控提前安排机械、拖车、工人在联检范围外等待,有效缩短船舶的辅助作业时间。福州港密切跟踪船舶到港时间,加强与口岸部门及客户的沟通协调力度,做好靠离泊手续办理,统筹安排人员、机械等生产资源,全力压缩非生产性停时。

(5)优化生产组织,提升生产作业效率

        疫情发生以来,各港口通过沟通合作、统筹规划、强化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优化港口生产组织,提升港口作业效率。秦皇岛港积极与铁路、港航、海事、引航等部门合作,首创我国沿海港口矿路港航合署办公模式;日照港成立路港集疏运指挥中心;宁波舟山港优化海关及时上外轮取样检验,缩短辅助作业时间;连云港新东方国际货柜开展热椅交接班制度和送饭上机就餐;武汉港采用前沿送餐、对手交接等方式降低船舶作业时间;营口港优化内集卡组织模式,合理规划内集卡行车路线,采用“空箱船边直提”“集卡无空托工艺”“中转箱船船转运”等新型生产工艺;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依托科技优势,以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60.18自然箱/h、最高单机作业67.76 自然箱/h 的效率,第9 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港口组织人员进行驻港,并将内外贸船舶上船作业人员进行分离,在满足防疫要求的同时满足作业线配置需求,同时加大人员招聘力度,保证港口的正常运转。

4. 不断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1)深入推动港口数字化转型

        在5G 基建大爆发的时代背景下,边缘计算、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先进技术加速落地, 促使了我国港口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一是大力推进数字化防疫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场景,加速线上化服务,推行业务线上沟通、网上办理。目前主要港口企业均实现业务受理全面线上化,客户体验显著提升,如河北港口集团的“秦曹沧一体化”网厅电商平台、厦门港的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北部湾港的“北港网”客服平台等。上海港业务受理平台2021年线上集中受理月均38.3 万余票,占比近99%, 等待时间减少90%。

        二是全面推进单证电子化。辽港集团、天津港集团、上港集团、宁波舟山港、厦门港务、招商港口、广州港集团等沿海主要港口企业基本已实现集装箱设备交接单、集装箱装箱单、进口集装箱提货单电子化,极大地节省提卸箱业务作业时间,解决了传统纸质单证流转和人员出行成本高等问题,例如宁波舟山港进出口重箱物流单证无纸化覆盖率达95% 以上。此外, 内河港口也在陆续推广单证电子化,如重庆港、武汉港等港口均已实现无纸化和电子化。2022 年疫情期间,上港集团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集装箱货车的疫情防控,保障供应链畅通, 依托电子EIR 平台开发出电子“防疫通行证”, 同步增加了采集抗原采样数据,助力复工复产。

        三是自主研发智能作业管控系统。我国港口经历了从技术引进、联合研发再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并研发了以上海港ITOS、山东港口A-TOS、宁波舟山港N-TOS、招商局港口CTOS 为代表的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

        四是搭建大数据平台,推动通关便利化。上港集团与上海海关、中远海运港口自2018 年在全国率先打造数据驱动、集成智能、协同共治的跨境贸易管理大数据平台。重庆牵头“13+1”省区市合作共建“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

(2)全速推进自动化码头改造和建设

        一是全力推进传统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近年来,港口通过自主开发码头生产管理系统(TOS 系统),对岸桥、龙门吊智能化升级改造, 实现船舶装卸智能化、堆场装卸自动化;采用智能引导车(IGV),实现水平运输无人化;基于5G、北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港口各业务平台对接,实现业务预判和社会物流资源统筹,推进传统集装箱码头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不断推进自动化码头建设,引领全球“码头革命”。自2016 年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建成并投产后,6 年内,先后建成了青岛港新前湾、上海港洋山四期,深圳妈湾智慧港、天津港北疆港区C 段、广州港南沙四期、钦州港大榄坪港区7~8 号泊位等多个各具优势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梅山二期、厦门港海润码头等自动化码头加快建设或改造。内河港口快速发展,芜湖港、太仓港先后建成自动化堆场,武汉阳逻国际港建成铁路装卸自动化码头, 南通港吕四港区自动化码头已开工建设。

(3)深入推进港口主要设备改造

        在智能闸口方面,各港口码头通过车辆过卡自动识别,设备信息自动提取校验实现车辆快速过卡,码头通过时间缩短超2/3,单车过闸时间小于1 min,提高了港口生产作业效率,减少了闸口作业人工成本。例如,过去烟台港车辆在闸口需要2~3 min 完成进闸数据录入和车号箱号核对,现在7 s 内便可通过闸口。宁波舟山港建设智能闸口“三合一”人脸识别防疫系统并已在码头75道智能闸口全部开放使用, 实现集卡司机“不下车”人脸识别自动过闸。

        在智能理货方面,各港口积极开展智能理货的研究和应用,实时对集装箱箱号、残损等信息自动采集、识别,提升港口理货的准确率及效率。目前,天津港、青岛港、日照港、上海港、广州港等大多数港口智能理货均实现全覆盖,港口全面进入智能理货时代。据调研南北、沿海、内河等12 家理货公司智能理货项目的箱号箱型尺寸识别准确率、集卡车号识别准确率、车上位置识别准确率,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6% 以上,船箱位识别准确率、危险品标志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92.7%、93% 以上。

        在无人驾驶方面,港口作为低速无人驾驶十大应用场景之一,西井科技、飞步科技、盟识科技、一清创新等企业联合港口不断探索突破,目前已落地多个项目,促进了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国内较为领先的智慧港口包括上海港、宁波港、山东港、广州港、妈湾港、厦门港、南通港、青岛港等十几个港口,无人集卡、IGV 智能运输平台等落地规模、应用效果均走在行业先列。如全球首次“5G+L4 级智能驾驶重卡”在洋山港启动运营。

(4)拓展干散货专业化码头全自动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

        国能黄骅港、青岛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在煤炭、矿石等散货作业流程自动化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国能黄骅港自动化装船试验取得全面成功,填补了世界散货港口自动化装船作业的技术空白。青岛港前港公司完成卸船机、装载机等数十套设备的自动化改造,干散货作业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烟台港实现码头卸船、水平运输、堆取料、装车、混配、装船等全过程的作业自动化和集中管控,为全球首个实现全系统、全流程、全自动干散货专业化控制技术的作业码头。

(5)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深度融合

        一是5G 技术广泛应用于港口。5G 技术可以应用于自动搬运设备、辅助搬运设备,实现物料精准识别、移动设备集群协调调度、远程实时监控等功能,对港口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 海润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智能化改造项目应用5G 无线通信技术,建成了覆盖整个海润码头的工业控制级无线通信专用网络;天津港推动5G 技术在高清视频回传、大型装卸设备远程操控中示范应用,推广应用天津港“关港集疏港智慧平台”。

        二是人工智能助力港口智慧升级。部分港口已使用人脸识别、手势识别、车辆识别等技术建立了智慧安全系统,同时已经开始使用自动化堆场选位、配载等模块。广州港黄埔老港码头、厦门新海达集装箱码头、招商局旗下大榭招商码头等已经应用人工智能集装箱视觉识别方案。

        三是区块链技术更好地支撑集装箱提货单电子化、无纸化应用落地。中远海运集团携手上海、厦门、青岛、宁波、广州、天津、芜湖等港口打造的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化、无接触进口提货方案。山东港口日照港引入区块链技术,在全国沿海港口尝试建设区块链木材业务服务平台。

二、港口营商环境总体评价

        2021 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港口依然展现了强劲的韧性,港口生产稳中向好,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积极成果,在困难多挑战大的情况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港口在简化单证办理、优化通关流程、降低口岸收费、提升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建设智慧港口等方面不断努力,优化港口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1. 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联网核查全覆盖, 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目前,进出口环节需要验核的监管证件已从2018 年的86 种精简至41 种, 减少了52.3%。截至2021 年底,进出口环节共有41 种监管证件需验核,除音像制品(版权引进)批准单、军品出口许可证、进口产品国外官方机构签发的证书等3 种证件因特殊情况未实现联网外,其余38 种监管证件,已全部可通过“单一窗口”网上申请、网上办理,并实现联网核查, 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通关时间。2021 年12 月, 全国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32.97 h 和1.23 h,较上一年缩短了1.94 h 和0.55 h,分别较2017年缩短了66.14% 和89.98%。查验服务、通关监管模式不断创新优化,港口相关审批服务进一步简化。

2. 港口收费透明规范,收费持续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港口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收费政策, 落实《港口收费计费办法》相关要求,执行“收费公示清单之外一律不准收费”的有关要求, 港口收费整体规范透明,收费持续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近4 年,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外贸集装箱港口作业包干费在500 元左右,基本上至今仍沿用2018 年收费标准。2022 年,部分港口企业因受疫情的影响成本上升,加上人工等刚性成本上涨,收费略有上浮,但基本仍维持在500~580 元左右。

3. 港口综合效率世界第一,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我国港口综合效率世界第一。据上海航运交易所统计,2021 年全球主要港口远洋干线国际集装箱船舶平均在港、在泊时间排名前10 名中,中国大陆(内地)占据6 席,分别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青岛港、天津港。其中,上海港平均在港时间2.57 d 的综合效率、平均在泊时间1.06 d 的装卸作业效率位居全球第1 位。

        2021 年,我国主要港口基本实现100% 集卡预约进港,实现集装箱和散杂货等业务的一站式线上办理。沿海主要港口单证电子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并逐渐在内河港口推广应用。智能闸口、智能理货等全面应用于港口并成效显著,实现了全智能闸口运行、理货从“站位盯箱”到智能理货的颠覆性变革。在疫情背景下, 港口纷纷开展“直装直提”“零见面”线上服务等模式,我国港口多项效率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据中国港口协会统计:集卡通过码头闸口的平均过闸时间在44 s,较上年提升19 s, 集卡过闸效率显著提升;集卡平均提卸箱时间维持在23 min,大连、营口、青岛、宁波等部分港口旗下码头平均提卸箱时间低于20 min ;大多数港口20ft 箱普通货物查验装箱或掏箱限定60 min 内完成。港口平均桥时效率达到26.7 自然箱/h,基本保持上年水平。受疫情的影响, 平均船时效率维持在67.3 自然箱/h,较上年略下降3.5自然箱/h;船舶平均待泊时间为10.7 h, 较上年增加0.7 h。

4. 智慧港口建设持续推进,引领全球港口发展方向

        近年来,各港口加快智慧港口建设步伐, 智慧港口建设取得瞩目成绩。一是自动化码头建设步伐加快。目前,中国已建成和在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17 座,规模和数量均居世界第1, 引领了全球自动化码头发展方向。二是港口大型设备更新改造提速。2021 年,中国港口协会统计,17 家港口企业岸桥总数为351 台,其中:远控岸桥有60 台,较上年增加33 台,远控岸桥占比从8% 提升到17% ;场桥总数为1 023 台,其中远控场桥有215 台,较上年增加89 台, 远控场桥占比从13% 提升到21%。三是科技赋能提升港口智慧化水平。上海港、招商港口、宁波舟山港和青岛港已研发并应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码头操作系统(TOS),我国已全面掌握自动化码头设计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运营管理全链条关键技术,无人驾驶在港口场景中不断探索应用。四是大力推行非接触作业、无纸化作业。上海港、宁波舟山港集团电子防疫通行证长三角地区运转良好,大部分国际枢纽海港部署应用了集装箱电子放货平台。五是散货码头门机、取料机、装船机、卸船机等大型设备自动化运行、船舶清舱作业的远程控制、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控和无人巡检等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克。

三、优化港口营商环境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优化营商环境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依然任重道远。

1. 深化创新试点,进一步优化通关全流程

        持续推广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作业,高质量推进“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改革,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通关模式选择。优化提升查验服务,引导企业用好“单一窗口”查验预约服务,进一步推行免到场查验,推广“先期机检、码头直提” 模式,实现无感快速通关,优化H986 货运机检,降低进出口货物的人工查验比例,提升查验效率。固化疫情期间行之有效的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经验做法,进一步简化单证办理手续,全面推广企业自主打印,加快推行提货单无纸化。加快跨境贸易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 促进提前申报、运抵验放等通关便利措施创新提效,提升口岸通过效率和便利度。

2. 推动精准减税降费,真正提升企业获得感

        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减并港口收费等有关事项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减并港口收费项目、定向降低沿海港口引航费、完善拖轮费收费政策,落实2021 年第四季度将政府定价货物港务费标准降低20% 部署要求。鼓励各港口结合本地实际,疫情防控期间加大港口经营服务性收费优惠力度,与货主企业共克时艰。督促港口经营人切实加强与货主之间的对接和协作,推动形成降费传导机制, 确保阶段性港口降费工作落实到位。引导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口岸收费及服务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公示、动态更新海运各环节收费及服务信息,便于货主进行比较选择和社会监督。推动规范海运收费,加大对进出口中介环节治理力度,查处不按规定明码标价行为等。

3. 进一步提升港口作业效率,不断提升港口服务水平

        随着中国有序放开疫情防控,港口应及时调整优化各项政策,尤其是调整专班管理,提升船舶靠港、货物集疏港的效率,减少之前因防疫给港口生产以及客户服务带来的影响。积极与铁路、港航、海事、引航等部门合作,优化生产组织,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加强与口岸部门及客户的沟通协调力度,减少船舶在港时间。鼓励公开服务承诺,公布港口、船公司及其代理业务受理作业流程或作业时限标准。

4. 持续深入推进智慧化码头建设,推动建设世界一流港口

        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升集卡进出港预约率、兑现率,扩大单证电子化应用的覆盖面。不断优化、创新、升级智慧港口的发展,通过信息化、云计算、新一代港口智能设施设备的运用,提升港口的优化改造。延伸客户服务领域,提供电子支付、跨境电商、外汇结算、融资租赁、保险、资产交易等服务产品,实现更精准、更高效、定制化的客户服务。

5. 强化标准引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及时总结梳理各地港口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举措、成熟经验和典型做法,搭建更多经验交流平台,强化宣传引导,复制推广更多创新举措,更好发挥标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带动整个港口行业对标国际先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来源:中国港口

 
山东港口集装箱一体化运营春风正劲
人民日报 在宁波舟山港感受经济脉动
新闻联播 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23年集装箱航运市场分析及24年展望
连云港港新质生产力赋能港口高质发展
广州港集团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天津港倾力打造京津冀“海上门户”
万字解码广州港——广州港成立二十年
宁波舟山一体化首个示范工程发展见闻
盐田港股份公司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
 

版权所有©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 沪ICP备10215705号

运营 烟台华东数据科技有限公司